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历史类自媒体应该怎么写文章好,历史类自媒体该怎么做?

文|历史不良人

“如果李白杜甫来头条写自媒体,应该篇篇都是10w+的爆文吧!”

上学时学诗词的时候,发现这帮人到处游山玩水、踏亲访友,要么忧国忧民,要么思乡情切。

给我们流传下来成千上万首优秀的诗作。早读课上泱泱背书的我们,简直在心里感谢他们八辈祖宗。

他们什么都干,就是不提自己是怎么挣钱的。

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我在头条写文赚钱都费那个劲,古代文人到底是怎么宣传作品,怎么搞钱呢?

一、

宣传这事是这样的。

古代的达官贵人都是一群社牛,动不动就搞聚会,喝酒聊天。

在这样的场合,如果有人能当场作诗一首,赢得大家的一致点赞,这些附庸风雅的大人物当然会回去把作品裱起来。

在没有自媒体的古代,这些大人物的社交属性,可是传播文学作品的最佳途径

题壁,是另一种浪漫的方式

古代文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所到之处,经常留下自己的作品。什么破庙的墙上啦,景点的石头上啦,断壁残垣上啦。

比如苏轼有一首诗名字就叫《题西林壁》,就写在了庐山壁上。

这种方式跟漂流瓶似的,需要等待有缘人的出现。且不说题诗的地方是否偏僻,是否会有人来。就算有人来了,如果是个砍柴的人,没有受过义务教育,他也不会对墙上的东西感兴趣。

最起码得是个识字的人,恰好也旅游至此,这首诗才有流传的可能性。

再比如林升的《题临安邸》。

邸就是旅馆,这首诗写在了临安城的一家旅馆墙上。幸好当天卫生部门没来这家店检查,否则我们就少背了一首千古名篇。

那该有多开心啊!

当然,在旅馆题诗也得注意。这方面,宋江同志表示赞同,并呼吁:“酒后不写诗,写诗不喝酒。”

写在墙壁上的诗,还可以跨越几十年的时空,成为见证人生悲欢离合的书签

浙江绍兴的沈园,就见证了陆游唐婉的人生风雨。

陆游因为母命难违,与唐婉离婚。两人在沈园相遇,情难自抑,分别题下一首《钗头凤》。

不久唐婉去世。48年后,75岁的陆游再次来到沈园,悲从中来,写下两首绝句。

再后来,81岁、82岁、84岁的陆游,又三次重游沈园,并怀着对唐婉深深地思念写下了诗作。

还有个地方很关键,叫做驿站。

古代的异地交流,书信往来太重要了。然而没有内燃机的时代,书信依然是靠信使骑马狂奔来送达的

信使在驿站休息的时候,没有手机刷,没有平板玩。这时候如果有一首诗,不管好坏,一定是能够引起兴趣的。

即使信使本身不懂欣赏,他也会抄录下来带走。毕竟,万一是李白杜甫这种顶流写的,那可是价值不菲

考试中写出好作品,也是很容易被流传开的。比如书生张三进京赶考,发下试卷来,一看这场题目是“记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大笔一挥,刷刷点点,写就了一篇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故事。

阅卷老师们在办公室就会相互点评,好,这篇真好,你那也不错。

阅卷老师们一般都是京城的高级知识分子,最起码是现在中央党校的副教授。能博得他们的欣赏,这首诗在京城慢慢也就流传开了。

也有受命写诗的。比如曹丕继位以后,搞定了其他几位兄弟以后,就剩下四弟曹植了。想了个法子,让他七步之内作首诗。

曹植内心OS:夺笋呐!整个南山的笋都让你夺完了。

但依然是流传下一首著名的《七步诗》。

古代青楼也是诗词流传的主要渠道。古代青楼其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种样子。很多都是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才貌双全了这属于是。

现在那些街边亮个小粉灯的大姐们,还真是辱没了老祖宗们的手艺。

文人骚客们一般都爱风流。在花街柳巷中吟下诗词,姑娘们都学会了。下次再有别的文人造访,作品这不就流传出去了吗?

二、

而讲到收入,就更有意思了。

首先,有一部分诗人是兼职的。也就是说,他们本身有着稳定收入的全职工作,业余时间写诗,就不在乎写诗本身挣不挣钱了。

比如白居易已经入朝为官,下班路上看到农忙景象,写下了《观刈麦》,感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你看,暴露了自己的工资收入水平。享受着三百石的俸禄,根本没有干过农活。惭愧啊惭愧啊。

简直是体制内的凡尔赛。

然后就是文学作品本身是可以直接变现的。

文人清高,耻言铜臭,不说稿费,人家说“润笔”。

《隋书·郑译传》里记载:郑译为皇上拟诏书,有人戏称他“笔干了”,郑答:“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从此以后把稿费、书画酬金称为“润笔”。

文人墨客,当然会用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来变现。于是,替人代笔,给人作画,都是直接的赚钱之道。

当然,古代和现代一样,流量为王。一旦你的热度炒起来了,钱自己就会送上门来。像大家熟悉的唐伯虎的画,一画难求,当然会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

大家难道忘了,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用祝枝山身体蘸墨挥就而成的《雄鹰展翅气吞天下》,直接抵了祝枝山打麻将输的三十万两?

再比如,苏轼有一次在街市上看到老奶奶卖扇子,六文钱一个。他大手一挥题上几个字,瞬间就炒到了六百文一个。

这就是顶流爱豆的力量。

韩愈的变现方式更牛,给人写墓志铭。虽然听起来有点瘆得慌,但是挣得多啊,凭本事吃饭,不寒碜!据说其“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公鼎侯牌,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足见其已经是一线作家的身价了。如果当时搞个作家富豪排行榜,韩愈这身价应该排得上号!

还有的诗人粉丝遍布全国各地,到哪里都有人粉丝打赏。比如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汪伦是李白的头号粉丝,临别时赠送了名马八匹,官锦十匹,换算下来相当于七品官员五六年的工资

所以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没你想象得那么单纯,就只是感谢汪伦出门送行。

他这句话,就相当于主播门收到粉丝打赏后说的:“感谢老铁送来的火箭、游艇、嘉年华!大家给榜一大哥点点关注啊!”

李白这个咖位,当然得多说几句。李白首先是个“啃老”族

应当说,在义务教育还没普及的古代,能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家底基本上不会太差。所以你看诗人有家道中落的,但很少有从小穷到大的,因为那种人根本都不可能识字。

就像徐霞客,你以为老徐遍访大好河山,靠的是一身正气?不,靠的是家里有矿。

李白的家境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就看得出来。哪个穷人家的孩子,知道“玉盘”这种东西

而且李白后来取了许圉师的孙女,典型的入赘豪门了这属于是

李白后来又为大领导唐玄宗服务过,再加上各路粉丝打赏,各种游山玩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还有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已经准备好了黄焖鸡米饭,就等我去了,这能拒绝?

当然,还有的诗人确实就是没有收入,所以过得穷困潦倒。

杜老先生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得简直心酸。读过这首诗,就感觉语文课本中画的那个饱经风霜、满眼忧郁的老头子,简直太过传神

赞(0)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6.com/13058.html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