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电影资源的公众号推荐怎么写,电影资源的公众号推荐怎么写的?

#你认为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这部电影我在有了资源后放了两个月都没有看,因为它是黑白片,自从人类在1888年有了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到1935年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电影人用了四十多年努力才让我们拥有了色彩斑斓的大屏幕世界,我又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去选择看一部黑白片呢。但是眼见的口碑越来越好,豆瓣评分高达8.7,在第42届韩国电影青龙奖上和《摩加迪沙》分庭抗礼,《摩加迪沙》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本片获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配乐。这样的电影,怎么能不看呢,而且看完以后,发现我原本在意的色彩问题丝毫也没有影响我的观影愉悦,导演用质朴无瑕、无可挑剔的完美画面,缓缓营造出一幅如水墨画般的历史长卷。

导演李睿益名字听起来陌生,但是说起他曾经的作品《王的男人》、《素媛》和《思悼》,大家应该无一不熟悉,据说拍黑白片竟是因为预算有限,又不愿在成像效果上牺牲,于是选择了这个最符合故事主题的特殊呈现方式,他无疑是成功了,获得最佳摄影奖可谓名至实归。

电影中有两位主人公,一个贵为“两班”,一个是“贱民”,当时的朝鲜社会阶级等级分明,王公之下分为良民和贱民,良民之中还分为几个阶级,两班最高,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士大夫。这两个阶级日常几乎不可能发生任何交集,故事便从这里开始说起。

拍摄真实历史人物的电影其实很难,如果片面追求真实还原历史则未免会太过沉闷,追求戏剧效果又怕会有历史学家跳出来指责导演不尊重史实,所以导演非常聪明,主人公丁若铨有三兄弟,他是大哥,却并非最有名,他的弟弟丁若镛在流放期间著书上百本,真正的著作等身,而大哥本人只写了两本,其中一本就是《兹山鱼谱》。选择这样一位非著名人士作为切入点一方面可以尽可能不受客观因素干扰而将故事的戏剧冲突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大家了解更多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不太为别人所知却又伟大的人。

?丁若铨兄弟三人皆信奉天主教,当时是1800年的朝鲜,正祖(就是《思悼》中被幽禁于米箱中八天饥渴而死的那位太子的儿子)崩逝,贞纯王后垂帘听政,为打击政敌,下令肃清天主教。三兄弟中三弟丁若钟被处死,丁若铨和丁若镛被流放,丁若铨流放的地方就是黑山岛。

在这样沉重的故事背景下,导演并没有刻意渲染痛苦,放大悲情,反而是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克制手法,找到最冷静的,最轻松欢快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使得本片既具有一种悲剧般的深沉主题,又有一种喜剧般的过程美感,叙述流畅、一气呵成,所以格外好看。

本片中丁若铨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有意思,他并非神人,在因“辛酉教狱”事件被抓后立即表态与“邪教”一刀两断,态度坚决,因而保全了自己兄弟二人的性命,这也并非单纯的背信弃义,而是因为他原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人”才是万物之本,无论是天主上帝还是朱子性理学,甚至是君王都不能凌驾于此之上。在流放的路途中还对即将去往的黑山岛充满期待,除了是为了宽慰弟弟,也是其作为文人而固有的豁达与好奇心使然,但是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的黑山岛并不能安放一颗有远大抱负的心,他也曾感到生无可恋,日日借酒消愁,酒醉后失足坠海被昌大所救,一连几日水米不进一心求死,昌大捕了一条活章鱼煮了汤,美味唤醒了他的味觉,也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当听到昌大说了一句“只有了解鱼才能抓到鱼呀,斑鳐走的路斑鳐知道、黄貂鱼走的路黄貂鱼知道?”这句话顿时激起了丁若铨作为一个文人朴素而天然的创作冲动和文化使命,他决定写一本关于黑山岛周边海洋渔业状况的鱼谱,因为“黑”字“幽晦可怖”,故而将本书命名为《兹山鱼谱》。

渔民昌大给予了丁若铨极大的帮助,他们亦师亦友,他教他老庄朱子,他教他鱼类知识,彼此都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他们于海上泛舟、于书斋读书,还开私塾教渔民的孩子认字懂礼,这也是他们师徒二人人生中最暇意的一段时光,二个人还分别找到了各自的人生伴侣。

但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其实并不相同,撰写《兹山鱼谱》是丁若铨历经沧海桑田、看透人情冷暖官场黑暗后的出世之作,是个人的一种修行和精神领悟;但是对于昌大来说,苦读诸子百家却是为了摆脱贱民的桎梏,参加科考出仕为官。师徒二人终究还是分道扬镳了。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极困惑,究竟十年寒窗饱读诗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充盈自己的人生还是为了出人头地实现人生的蜕变?也许只有到了生命尽头才能够找到答案。

本片电影资源可至公众号获得:fkaidy

赞(0)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uye6.com/8223.html
分享到: 更多 (0)